查看原文
其他

第244期 | 恍若右军《曹娥碑》

武英书画群 武英书画 2020-10-17


作 者:刘九洲


接上期:欧阳询《梦奠帖》,真迹耶?摹本耶?


我们讨论的第二件法书,是千年来,名震书坛的《曹娥碑》墨迹本。


这件法书有多重要呢?


每个人都想看看王羲之的真迹,以往说的“真迹”,到了现代,都被证实为唐代临摹本,王羲之真迹似乎已经没有了。


但是,一直也有人怀疑,王羲之真迹尚存世间。1980年代,马宝山就说过,由于王羲之书法过于珍贵,也许还是有真迹传世的。


如果问,在现在公开的古代法书中,哪一件最有可能是王羲之真笔?那么,就是辽宁省博物馆的这件《曹娥碑》墨迹本,而不是任何一件王羲之唐摹。



北宋时,著名鉴定家黄伯思,非常怀疑这是王羲之真迹。南宋赵构题跋,称之为“晋人书”。1960年代,康生似乎对它也非常重视,主持印刷了一批高质量的印本。根据陈振濂的记载,1980年代,日本中田勇次郎也认真怀疑过《曹娥碑》是王羲之真迹。


研究古书画的人,一开始,肯定是东怀疑西怀疑,但熟悉到一定程度之后,就会开始认真思考传世古书画中夹杂的珍宝,以上几位都是卓有见识的大家,他们的感受值得重视。



《曹娥碑》卷后有赵构题跋,明确说这是晋人墨迹,但是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》却说这是南宋人临本(几位大鉴定家,似乎都是这个意思),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,难道赵构在题一件南宋人临本,不可能嘛!难道是原本被换掉了?但是看看题跋与原本的新旧差异极大,没有换掉的嘛!


米友仁题的“隋贤”《出师颂》,都经受住了现代学术检验,难道赵构的“晋人”意见不值得重视?何况《曹娥碑》本身,有“升平二年”的年款。



从风格上说,这件书法与赵构真迹最为接近。因此有人怀疑,《曹娥碑》原本,是不是赵构本人的临摹?我估计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》的意见,就是这样怀疑的。


但是从字迹的结构上看,《曹娥碑》墨迹本保留了很多唐代以前的结构小习惯,与赵构写法存在明显差异;整幅作品中,前后变化手法比赵构丰富很多;从绢色、墨色来判断,《曹娥碑》也远远在南宋之前。赵构从这件小楷中,学了很多技法,素来说赵构学王羲之,事实上,赵构学习的正是这件《曹娥碑》墨迹本。


此件小楷墨迹的前后上下和行间,有六朝人、唐人的题字墨迹。这是北宋宣和之前的习惯,南宋开始就不这样写了。我们研究(传)王维《著色山水图》时,梳理了这方面的知识。尤其是行间题字,在北宋蔡襄《行书诗》真迹上,有当时欧阳修在行间的批语,可见北宋人有这种习惯。从字迹上看,这些风格、水平差异极大的题字,应该也不是临摹时造的,因为赵构写不出《曹娥碑》,也忍受不了这么多不典雅的题字。



从去年开始,我也有点怀疑这是王羲之真迹,于是把1960年代的单页印刷本,装成镜框,挂在墙上反复观看。感受有这么几点:第一,这不是临摹本,因为笔致清晰宛转,水平很高,不是临摹本可以达到的。第二,它依靠单字前后的变化,就形成了丰富的内核,是一流法书。第三,它要么是晋人真迹,要么是六朝高手写的“古书”,究竟是哪一种,还不太容易判断。其价值与地位,在王羲之真迹的各种唐摹之上,可与《伯远帖》《祭侄稿》《书谱》相伯仲。


《曹娥碑》墨迹本这种有点脱离宋元群体,需要一点考古理论来判断的名作,《图目》诸专家往往不能推至其应有的历史地位。



无论如何,这不是一件南宋临摹本,因为多重信息完全不指向南宋。不能因为感到“晋人”一说可怕,就用“南宋”来解脱自己,要尽可能搜集信息,找到真相。


对辽宁省博物馆来说,似乎应该加强此作的宣传,因为,这是真正的杰作。


▲ 卷后元代虞集题跋




《近墨堂法书丛刊(第二辑)》(全十册)已在“武英书情”上架,进微店购书,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,或点击左下角的“阅读原文”。

定价1280元,售价1024元,仅售大陆,包邮。




武英书架(近日已推出“满减”活动)

1、刘九洲、吴斌 著:《王维<著色山水图>研究》

2、〔美〕彭慧萍(Huiping Pang)著:《虚拟的殿堂: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》

3、刘九洲 编 :《<玉烟堂董帖>小楷墨迹本》

4、刘九洲 编:《董其昌<天马赋>三件》

5、刘九洲 著:《重现——八集堂藏宋元绘画研究》

6、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 编:《近墨堂法书丛刊  第二辑》(全十册)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进微店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